近年來,安徽省在推進“掃黃打非”進基層過程中,注重借大勢、用平臺,找準工作的切入點,將“掃黃打非”與基層“黨建”相結合,借互聯網優勢,以文聯心,念好“聯”字訣的同時促進了“掃黃打非”工作進基層落實落地,使“掃黃打非”宣傳工作接入了地氣、有了生氣、聚了人氣,筑牢了“掃黃打非”進基層的民意基礎。
創新宣傳方式推進工作成果落地生根
“同學們,聽仔細,健康文化有意義。這世界,很新奇,有些問題要注意……”這首傳唱在滁州市來安縣新安鎮的街頭巷尾的童謠名叫《“掃黃打非”進校園》,是近年來新安鎮為創新“掃黃打非”工作所做的有益探索之一。
一本口袋書、一封百家信、一臺文藝演出、一部主題微電影、一個網絡展覽館、一支文化志愿者隊伍,新安鎮通過創新宣傳方式,構建了縣、鄉、村三級群防群治的網絡格局,形成了“掃黃打非”齊抓共管、無縫銜接的工作態勢。
“掃黃打非進基層的工作重點在于如何讓群眾入眼、入耳、入心,目前,新安鎮形成了組織架構、陣地建設、監管隊伍、宣傳模式、社會效果等六個方面全面融合的工作模式,下一步,我們將在全縣推廣新安鎮的做法,為全縣人民打造一個清朗、健康的文化環境。”來安縣委宣傳部長、縣“掃黃打非”領導小組組長紀妍表示。
在合肥瑤海區和平路街道綠苑社區,快板作品《頌“掃黃打非”》廣為傳頌,這是該社區“掃黃打非”陣營里的一員文化干將62歲的劉小黎的得意之作,退休前在合肥市文化局工作的他希望為推動社區“掃黃打非”做出自己的貢獻,“社區群眾打著快板念著詞,就把“掃黃打非”知識爛熟于胸、傳之于人。‘掃黃打非’工作不能光靠行政推動,也要走好群眾路線?彀暹@種藝術形式就很接地氣,能夠很好地走入群眾、聯系群眾、發動群眾。”
納入綜治形成常態長效
堅持共建共治,形成與文化市場執法聯合、工商監管聯合、司法管理聯合、治安打擊聯合、鎮域管理聯合、志愿服務聯合等“六聯”機制,在推進“掃黃打非”進校園過程中,總鋪鎮中學通過一網覆蓋、一網多格、一格多員,實行動態管理,取得了積極效果。
“學校主動與鎮政府、派出所、文化稽查大隊和家長委員會等單位組織聯系,開展統一行動,聯合檢查、現場執法,形成了以點帶面、打防并舉、共同推進的良好局面。”總鋪中學校長張乃斌介紹。
為調動各方積極性,學校采用課內課外相結合、校內校外相結合、學校家長相結合的方式,對校園周邊文化經營場所進行經;O督,同時將“掃黃打非”工作納入學校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總體規劃,劃分13個網格,以中學“掃黃打非”工作站為牽頭,由政教處、團委、工會、關工委配合管理,達到網格化監管。
定人、定崗、定責,總鋪中學為確保“掃黃打非”工作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與總鋪中學一樣,在推進“掃黃打非”工作過程中,包河區常青街道,采用成員單位、社區片警、法律顧問、“五老監督員”、志愿者隊伍和社工“六支隊伍”聯控方式,確保了“掃黃打非”工作確保不留死角和盲區。
“借助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平臺,全省‘掃黃打非’相關內容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年度工作要點,納入年度考評體系,納入網格員隊伍工作職責,形成主動融入、借力發力的工作態勢,確保‘掃黃打非’工作進基層落地落實。”省“掃黃打非”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國兵表示。
借助互聯網建設在線精神家園
合肥市包河區常青街道轄區內有2所大學,23處網吧及娛樂場所,32個居民小區,文化資源豐富,處在精神文明建設和“掃黃打非”工作的前沿陣地。為確保“掃黃打非”工作有效推進,這里依托“互聯網+”上線安徽省首個智慧黨建APP,成為街道黨建工作的新媒體宣傳平臺、互動式教育平臺、便捷化管理平臺、精準化服務平臺,為街道3100多名黨員、79個黨組織共同構建起實時在線的精神家園。
“‘智慧黨建APP’上開設有“掃黃打非”工作專欄,以便及時傳送‘掃黃打非’信息和工作動態,引導群眾了解‘黃’、‘非’的相關知識信息,為‘掃黃打非’進基層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社區工作人員介紹,近兩年來,為實現“網聚人心”的工作效果,長青街道注重培育發展線上平臺,通過社區微信公眾號、微信工作群等網絡宣傳載體,擴大宣傳工作覆蓋面,通過開展文化演出、文明創建、綜合治理等活動,或者直接走居入戶將群眾吸納為微信“粉絲”,讓“掃黃打非”知識潤物無聲、深入人心。
據了解,目前全省各地都積極利用數字平臺創新監管模式,推動“掃黃打非”工作順利有序開展。據合肥市“掃黃打非”工作小組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合肥的‘公安天網’、‘數字城管’平臺建設均走在全國前列,各項工作可利用平臺全覆蓋、全時段、高效率優勢,實現對書刊、音像等出版物流動攤點的有效監管,為文化市場安裝上‘千里眼’。加上日常執法巡查,形成了技防、人防相結合的監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