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十九大報告對社區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在我省廣大社區工作者中引起強烈共鳴。大家紛紛表示,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提升社區治理水平,促進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合肥市包河區濱湖世紀社區社會事務部負責人梁平:
激發社會組織內生動力
日前,在合肥市包河區濱湖世紀社區,60歲居民劉式平剛參加完社區老年大學的太極拳課程,又馬不停蹄帶領大家伙進行健康體檢。前不久,他在社區幫助下牽頭成立了“長者健康吧”,聯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濱湖醫院等醫療機構,實施家庭醫生、慢病防控計劃,為轄區老年人開展健康體檢、保健講座、心理疏導等特色社會服務,發揮余熱的勁頭更足了。
作為擁有近14萬人口的超級社區,濱湖世紀社區打造出“早教親子坊”“新手爸媽盟”“親情六敲門”“美麗堂”等20余個特色社會服務項目,服務范圍覆蓋轄區10萬余人,為居民提供文化、教育、家庭婚姻等領域專業化和個性化的服務。
在這些項目開展過程中,社會組織起了不小作用。“十九大報告提出,發揮社會組織作用,這讓我們底氣更足了。”濱湖世紀社區社會事務部負責人梁平表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濱湖世紀社區引進徐敏家政、愛鄰社工服務社等7家專業社會組織。此外,還依托全省首家社區級“社會組織公益坊”,培育了一大批由居民參與的社會組織。近年來,濱湖世紀社區引進、培育社會組織80多家,實施社區服務項目數百個,居民受益人次超過15萬。
社區工作重千斤,社會組織挑八百。“挑起‘八百重擔’,僅有‘草根型’社會組織遠遠不夠,將學校、專業組織、企業等多方力量聯系起來的樞紐型社會組織,才能挑起這份重擔。 ”梁平認為,激發社會組織內生動力,關鍵在加快提升社會組織專業化、職業化水平,加大對社會組織參與城市社區治理的扶持力度;同時,建立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綜合服務平臺,為社會組織提供活動場地、活動經費、人才隊伍等方面支持,鼓勵社會組織開展鄰里互助、居民融入、糾紛調解等社區活動,為居民提供更加豐富細致的服務。
截至目前,全省成立社區樞紐型社會組織超過1200個,同比增長37.8%。我省通過實施政府購買服務、開展公益創投和政策獎補等方式,先后投入資金950萬元,組織實施“愛鄰聯盟”項目,積極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形成與鄰為德、與鄰為譽、與鄰為親、與鄰為樂的現代社區精神。
蕪湖市鳩江區清苑社區黨總支書記滕棟玉:
社區協商形成治理合力
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我省立足實際,堅持黨委領導,按照協商于民、協商為民原則,拓寬社區協商范圍,豐富協商形式,保障社區群眾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
地處偏遠的蕪湖市鳩江區清水街道清苑社區堆木站生活區,不少空巢老人生活缺人照料。過去,老人想理個發,都得打電話叫車接送。清苑社區充分征集民意后,把開展為老人志愿服務納入民主協商項目,切實為老人解決生活難題。
60多歲的王恒青前幾年從外地返回堆木站生活,一直熱心幫助老鄰居。在社區支持下,王恒青和十幾名志愿者一起組建了為老志愿服務隊,承辦這一民主協商公益項目。 “服務隊有瓦工、電器修理、心理慰藉等方面專業人才,愛心理發、送醫上門等活動已成常態。 ”王恒青說。
去年初,清苑社區水岸花城小區因物業服務企業撤出,生活垃圾無人清運,小區管理陷入困境。社區黨組織牽頭,多次召開業主會議,經業主協商,推選出6位樓棟長及居民代表組成居民自管小組,自行協商管理小區。一年多下來,曾讓業主頭疼的保潔、門衛問題解決了,損壞的路燈、監控等公共設施得到及時維修。 “以前相互推諉、扯皮,沒想到現在比專業物業公司管理得還要好。 ”許多社區居民表示。
“具體協商中,社區黨總支負責監督協調,社居委和社會組織各司其職,廣泛動員駐區單位、社區網格、居民代表等多方力量參與,形成治理合力。”清苑社區黨總支書記滕棟玉介紹。今年,清苑社區召開多種形式的協商會議50余次,直接參與社區協商的居民超過1000人次。
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全省目前已有2000多個社區建立了社區工作協商委員會,開展形式多樣協商活動的社區上萬個。社區協商的開展,變“替民做主”為“讓民做主”,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進一步加強,有效提高了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居民滿意度,社區自治活力迸發。
省民政廳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處處長章國林:
深化社區服務管理體制改革
“不少工作都要做臺賬記錄,按月、季、年進行匯總,上報各個政府職能部門。 ”記者日前在蕪湖市鳩江區銀湖社區采訪時,社區黨委書記齊中祥坦陳,有些工作涉及政府多個主管部門,同一項工作有時要分別做幾份臺賬上交,重復勞動時有發生,社居委工作主要圍繞政府交辦的事項開展,針對居民自治活動的工作內容相對有限。
“十九大報告要求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目前關鍵是要理順職能部門和社區關系,明確社區應當承擔的職責。 ”省民政廳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處處長章國林認為。
為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我省以市為單位,制定社區居民委員會依法履行職責主要事項和依法協助政府工作主要事項兩份清單,普遍實行社區工作準入制度。實行準入制度后,凡屬社區自治性的管理工作,由社居委自主管理;凡屬有關單位職責范圍的工作任務,不得隨意下達到社居委;凡未經批準的工作事項,社居委有權拒絕。經審批準入社區開展服務的單位,要按“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原則,落實必要的人員、經費等。進入社區項目由社區統一管理,以充分整合人員和辦公設施等資源。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減少管理層級,強化社區功能。 ”章國林表示,我省將堅定不移地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繼續深化社區服務管理體制改革,積極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著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加快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