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安徽商報報道,“人造太陽”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就是要通過建造反應堆級核聚變裝置,把“人造太陽”變為現實。11月28日,“ITER十年——回顧與展望”會議在中國科技會堂召開,合肥“科學島”上的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了我國在該項目中的大量任務,不斷刷新核聚變的世界紀錄。
據介紹,ITER計劃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之一,由中國、歐盟、俄羅斯、美國、日本、韓國和印度七方30多個國家共同合作。十年來,我國先后建成并升級改造了中國環流器二號A和東方超環EAST,深入探索實現聚變能源的工程、物理問題。其中,“科學島”上的東方超環是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裝置”。2017年7月3日晚,該裝置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5000萬度等離子體持續放電101.2秒的高約束運行,實現了從30秒到60秒、再到百秒量級的跨越,再次刷新了核聚變新的世界紀錄。
更為可喜的是,核聚變實驗室裝置已進入高校,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行設計、自主建造了我國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核聚變研究已成為高校新的培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