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自2012年安徽省啟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工作以來,截至2017年11月,全省共完成器官捐獻100例,其中2012年至2016年底,全省累計實現器官捐獻41例,而2017年截至11月,已完成了器官捐獻59例,器官捐贈數量超過前幾年的總和。
盡管,器官捐獻數量顯著提高,但是與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數量相比,依然存在巨大的缺口。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OPO辦公室主任朱乃庚說:“根據2015年的官方數據統計,中國每年約有30萬人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為1萬例左右,供需比例高達1比30。”與此同時,從2015年1月1日起,中國已經停止死囚器官使用,公民自愿捐獻成為唯一合法器官捐獻。
巨大的供需矛盾下,器官捐獻“協調員”一職悄然誕生。在患者逝世之際,這些“協調員”負責向家屬普及器官捐獻的理念,并最終協助完成捐獻流程。同時,他們還會奔走在各醫院之間,為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尋找器官來源。

在2016年正式成為安醫一附院的OPO專職器官捐獻協調員之前,孫勝紅是安醫一附院器官移植中心的護理人員。2014年,經安醫一附院的選送,參加了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統一組織的培訓并通過了考核,取得了資格證。
孫勝紅說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今年六月份完成的一次器官捐獻移植,捐獻者是名十歲的男孩,由于中樞神經性感染被送來安醫一附院進行醫治,在治療了一個月后被判定為“腦死亡”狀態。“一般的話首先要去看一下病人,病人完全達到‘腦死亡’狀態后,才開始往下談,不能確診的情況下不能貿然開口談這事,在確定了的情況下,向家屬宣傳下器官捐獻的相關政策。”
在確認小男孩無法醫治后,孫勝紅和家屬接觸了四次,前三次家屬沒有同意也沒有拒絕,只表示會考慮一下,一天后,小男孩的爺爺打來電話說,經過再三的考慮覺得捐獻對孩子來說更有意義,捐了以后還有個念想,覺得孩子永遠在這。
“器官取出來后會錄入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信息系統,依靠信息系統分配移植器官。通俗的講就是按照地域的就近原則、病情的輕重緩急、等待時間的長短這三大重要因素綜合評分來產生移植先后順序名單。”孫勝紅介紹,“對于器官捐贈者家屬來說,他們想知道所捐贈器官最終移植到誰身上去了的訴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真正讓雙方見面后也許會發生情感的反應,所以按照國際通用的法則,供者、受者雙方的家屬在原則上是不見面的。”
據了解,人體器官捐獻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通過書面自愿申請人體器官捐獻登記,并且沒有撤銷該登記,待其身故后進行的人體器官捐獻。第二種是,公民生前未表示不同意器官捐獻,待其身故后,其配偶、父母、成年子女達成一致意見,以書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的器官捐獻。

黨的十九大明確的提出,人民的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每一個器官枯竭的病人背后都有著一個乃至幾個家庭的苦苦支撐,挽救了一個器官枯竭的病人,就挽救了其背后幾個家庭。而沒有器官捐獻就沒有器官移植,沒有器官移植就不能拯救病人生命。”安醫一附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趙紅川說。
據悉,安徽省目前有器官獲取資質的醫院總共有四家,分別是安徽省立醫院、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而安徽同時具有器官獲取和移植資質的只有安徽省立醫院和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