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如何順應這一歷史性變化,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大家表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持續加大民生投入,深入實施民生工程,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保障改善民生,順應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如何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成為與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隨著時代發展,廣大人民群眾已經由過去的“盼溫飽”“求生存”,到現在的“盼環保”“求生態”。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作為一名連任的“老代表”,省人大代表、黃山學院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錢麗萍一直對環保議題特別是新安江保護十分關注。她建議,對新安江的保護,應當全方位、立體化,要尊重環保規律,加強上下游區域合作。 “保護環境要從教育入手,通過全社會不同層次的通識教育,把保護環境上升到道德層面,讓更多人參與進來,自覺保護新安江生態環境。 ”錢麗萍說。
銀發浪潮洶涌而至,越來越多富裕起來的家庭對養老需求從“老有所養”升級至“老有頤養”,希望提升老人晚年生活品質。對此,婦聯界別的龔明珠委員認為,應當構建更加完善的家庭養老服務支持體系,為居家養老提供幫扶。
“目前,家庭養老仍是我國最主要的養老方式,但現實中,家庭養老功能正逐步弱化。 ”龔明珠委員建議,探索建立老年人長期照護補貼,用于解決困難家庭的養老問題;借鑒外地做法,鼓勵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對家有高齡、重病、失能半失能老人需要照料的員工實行彈性工作制,切實落實帶薪休假;進一步完善社區養老公共服務設施,借助“互聯網+”、專業社會組織等,為居家老人提供就近、高質量的養老服務,彌補家庭養老不足之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全社會的期盼。作為教師,我們感到責任重大。 ”省人大代表完顏旭輝表示,他正在加緊完善一份關于加強對基礎教育階段民辦教育監管的建議,準備在大會上提交。對于當前一些民辦學校存在的費用高昂、惡意競爭招攬生源等問題,完顏旭輝認為,相關部門要加強監管,避免違規惡性競爭。
勠力脫貧攻堅,為決勝全面小康打下堅實基礎
現在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只有不到3年時間,時間緊、任務重。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很關鍵的一環是要打贏脫貧攻堅戰,讓更多貧困人口分享發展紅利、共享全面小康生活。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我省以實現產業扶貧全覆蓋為目標,全面推廣“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建立完善以特色種養業扶貧、光伏扶貧、鄉村旅游扶貧、電商扶貧、資產收益扶貧為主的產業扶貧體系。亳州市譙城區創新產業扶貧模式,選擇“托管養羊”模式,解決缺少勞力和喪失勞力的貧困戶增收的問題。省人大代表、亳州市巨億牧業家庭農場場長蔣占陽告訴記者:“農場代養羊2740只,涉及貧困戶408戶1174人,每年每只羊分紅給貧困戶500元,經過兩年的努力,成功幫扶貧困戶372戶1038人脫貧。 ”
“以企業促扶貧,目的是要讓貧困戶行動起來。 ”蔣占陽代表認為,代養模式一定要讓貧困戶參與其中,不能形成“等靠要”思想。對幫扶貧困戶脫貧的企業,政府給予適當的支持,樹立全社會參與脫貧攻堅的良好氛圍。
扶貧先扶志,要激發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 “做好精神扶貧,幫助農民更新觀念、開闊視野、樹立信心,提高貧困戶發展的積極性和責任心。 ”在陳定新委員看來,聚焦貧困戶的發展需求和愿望,引導、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就近發展脫貧產業,激勵貧困群眾積極主動自食其力,才能最終提高貧困人口自身造血功能。
教育扶貧“富腦袋”,阻止貧困代際傳遞。周守標委員認為,一方面要以戶籍所在地為主,進一步摸清貧困學生家庭狀況,通過精準識別,幫扶貧困學生,使他們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機會;另一方面,要面向貧困村和農民開展教育培訓,提升他們的創業就業技能,外出務工可以掌握過硬的技術,逐步成為高技能職業人才,在家務農,擁有一定的種植、養殖技能,生產出綠色無公害、附加值較高的特色農產品。
創造美好生活,促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共享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內涵。提升全民健身意識,首先要做好科學規劃,保障健身設施供給。 ”省政協委員陳定新建議,由住建規劃部門做好體育設施、健身場所整體規劃,將配套建設體育場地和健身設施納入新建、拆建老舊小區的硬性規劃指標,與住宅小區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投用;堅持城鄉統籌,加大財政投入,努力改變城鄉體育設施差距過大的現狀。
民以食為天,保障食品安全是健全社會公共安全體系的重要一環。省人大代表陳長貴連續多年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在省人代會上提出相關立法議案和具體建議。去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安徽省食品安全條例》,就吸納了他關于對加強小作坊、小餐飲、小攤販管理的相關建議。
“地方立法已經為食品安全提供了法治保障,關鍵是要有效實施。 ”陳長貴認為,要通過有針對性的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知曉這部法規,并強化監管責任、經營主體責任,形成全社會共管的合力;對于這一領域的違法行為要嚴格執行“懲罰性條款”,增加違法成本。
“共享發展成果,不能讓一個人掉隊。 ”民盟界別省政協委員朱平建議我省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更多地關注困難群眾、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等群體的實際需要,使他們得到更多的實惠。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與會代表、委員們堅信,針對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民生問題精準施策,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在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提升群眾生活品質、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必然會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必然會帶動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節節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