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27日宣布啟動六個國家研究中心組建工作。這六個國家研究中心包括:依托北京大學和中科院化學所的北京分子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依托華中科技大學的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依托中科院物理所的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依托清華大學的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依托中科院金屬所的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依托中國科技大學的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
國家研究中心對于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具有重要意義。據悉,在組織上述六個國家研究中心抓緊制定建設運行實施方案、開展建設工作的同時,根據世界科技前沿發展趨勢和國家長遠發展重大需求,科技部將擇機啟動新的國家研究中心建設,到2020年初步形成國家研究中心體系。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是在現有的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的基礎上組建而成。據悉,該實驗室主導研制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和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在試點期間,針對微尺度物質科學領域的一些共性問題,著力開展以量子調控及量子信息為主導的原始創新和基于納米科技、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和認知科學的交叉創新。
據了解,該實驗室在前沿基礎研究方面,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9項。研究成果13次入選中國兩院院士評選的“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次入選年度“世界十大科技進展”,10次入選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
此外,實驗室不斷促進科研成果向戰略高技術的轉移轉化。“京滬干線”與“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天地鏈路接通,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洲際量子通信。
正式獲批組建后,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科學中心將聚焦未來信息、新能源和生命健康等重大創新領域,繼續以納米科技、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和認知科學的多學科交叉創新為導向,開展微尺度物質體系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