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畝菜、十畝地’,種菜這一項可以多掙一萬多塊。”曾楊是靈璧縣汴河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去年申請了5萬元小額無息貸款,用來發展蔬菜大棚,地里種的十畝黑麥還可以享受每畝1000塊錢的獎勵,讓一家人嘗到了產業脫貧的甜頭。
產業扶貧是“造血扶貧”,去年我省大力實施產業脫貧工程,全省發展到戶產業扶貧項目304.2萬個,覆蓋167.6萬貧困戶,覆蓋率達93.97%,戶均項目1.7個,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像曾楊一樣,有了“安身立命”的到戶產業。
特色種養業的蓬勃發展,還讓貧困村、貧困戶農業生產結構煥然一新,帶動增收的效果也十分明顯。2017年,全省自種自養貧困戶人均特色種養業純收入2903元,比上年增加758元,帶動全省貧困人口人均增收787.61元。
據省農委介紹,我省產業扶貧之所以推進得如此高效,離不開“四帶一自”的產業扶貧模式,即通過各類園區帶動、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合作社帶動、能人大戶(家庭農場)帶動和貧困群眾自我調整種養結構來發展產業。
依托園區打造產業扶貧集聚地,我省利用112個省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帶動貧困戶流轉土地、銷售農產品、務工就業。聚焦經營主體培育產業扶貧領頭雁,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帶動貧困戶選擇產業、技術應用、產品銷售、務工就業、入股分紅。引領貧困戶自主發展產業,利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等,設立財政獎補項目,制定補貼目錄,對自我發展特色種養業的貧困戶進行獎補,激勵、引導、支持貧困戶發展高效特色種養業。
為了避免“富了老板、丟了老鄉”,我省注重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各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合運用訂單、股份、勞務、服務、租賃等5種基本聯結方式和相應的利益分配方式,與貧困群眾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關系。同時,加強工作指導、技術幫扶,助推貧困地區做強主導產業、做大特色產業、發展小眾產業。
省農委還編發扶貧“菜單”,推薦9大類、171個種類的種養加“菜單”,以及適宜區域、適宜對象、關鍵技術等,發放到各市縣及3000個貧困村。各級幫扶干部、技術人員依據產業“菜單”,就可以精準指導貧困村、貧困戶,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自身的特色種養業。
脫貧產業有“數量”,更要有“質量”,我省分產業制定標準,確定貧困村、貧困戶應該達到的規;蛐б,引導脫貧產業達到一定規模,確保獲得較好的收益。全省1.38萬農技人員,每人聯系服務2個貧困戶,進行跟蹤指導。(記者 彭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