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
“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 ”我省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一定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帶著飽滿的政治熱情出席盛會,帶著強烈的政治擔當履行使命,以講政治、識大體、顧大局的實際行動展示新形象新作為。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大家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要深入貫徹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發展如何跨上新臺階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是許多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問題。
“過去的高速增長是建立在大量資源消耗與環境破壞的基礎上,面對我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剛性約束,已經不可持續了。 ”全國人大代表趙皖平說,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增長速度高、發展質量低就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典型表現。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根本要求就是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說到底就是推動經濟發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新發展理念的引領。 ”全國政協委員劉明平表示,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對于破解我國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回應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通過一系列重大戰略、政策和舉措的實施,把五大發展理念轉化為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有獲得感幸福感的發展成果,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當前制約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既有長期積累的老問題,也有近期遭遇的新挑戰。直面困難和挑戰,科學預見和防范金融等領域存在的風險,幫助更多貧困人口脫貧,積極改善生態環境,事關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事關實現全面小康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順利開局。 ”全國人大代表杜應流表示,要瞄準靶向、精準發力,在關鍵舉措上出實招、在重點突破上下實功、在政策落地上見實效,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改革如何釋放新紅利
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我省代表、委員認為,今天紀念改革開放的最好方式,就是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推動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實,不斷在改革開放上有新作為。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沒有思想上的解放,就沒有行動上的突破。 “從某種意義上說,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也是思想再解放的過程。思想觀念的革新,帶來理論和制度革新,從而激發出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強大的活力。 ”全國人大代表高莉說,安徽素有“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傳統,小崗村作為農村改革的發源地舉世聞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機遇新挑戰,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大力弘揚敢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打破對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和舊觀念的束縛,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在結合實際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中拿出新舉措、實現新突破。
安徽是農村改革發源地,如何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全國人大代表王紹南認為,推動農村改革再深入,關鍵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首先,要培養造就熟悉現代農業特點和發展規律、能夠科學指導農業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推動他們下沉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業生產。其次,要培養造就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隊伍,鼓勵他們用足用好改革政策,加快推進農業經營制度改革。再次,要培養造就思想解放、扎根農村、廉潔奉獻的農村干部隊伍,團結帶領廣大農民推動安徽鄉村振興走在全國前列。
說千道萬,關鍵是落實。 “推動改革落實,領導干部要帶頭做改革的促進派、實干家,自覺從全局高度謀劃推進改革。 ”全國政協委員夏濤說,在改革實施過程中,領導干部要站在一線,敢于擔當,精心組織,發揮帶動作用,推動改革舉措落地見效。要始終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了解基層群眾所思、所想、所盼,讓改革更接地氣。
創新如何激發新動能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我省代表、委員認為,要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著力鍛造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全國政協委員鄭永飛認為,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須堅持創新發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部署一批重大關鍵共性技術攻關項目,優化創新要素和資源配置,完善有利于促進創新的政策體系,激發全社會創新動力,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創新從來都不是某一類人或某一部門、某一行業的事,必須集全社會之力,打造融通各種資源、銜接各個產業、激發各方力量的系統創新鏈。 ”全國人大代表梁金輝表示,要著力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實現從源頭創新,到技術開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再到新興產業這一全鏈條式競爭優勢更加突出,創新驅動力大幅躍升。創新的主體是企業,核心是人才,企業既要注重引智,也要注重傳承,積極推動創新平臺建設,主動對接、融入到國家系統創新鏈中。同時,必須構建完善的創新支撐體系,最大限度地激發釋放創新創業活力。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擁有了一流的創新人才,就占據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 ”在全國政協委員許禮進看來,做好創新人才的引進和集聚,往往就能盤活一個企業、撬動一個產業,甚至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為此,要不斷完善和實施更加積極的人才引進政策,建立更加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通過強化分配激勵、優化資源配置、營造良好環境等具體措施,進一步集聚更多站在行業科技前沿、具有國際視野和能力的創新人才,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更堅實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