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40年改革征程,其實也是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豐實的歷程。今日起,本報推出“40年改革獲得感”專欄,與讀者一起理一理我們的獲得感。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據安徽商報消息 從1985年岳西縣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貧困縣,到今年有望在全省率先實現“脫貧摘帽”,深處大別山的老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時代。這背后,是30年來省委高度重視和8任省委主要負責同志接力傾心幫扶的歷程,凝結著無數扶貧干部的心血,更體現出老區人民艱苦奮斗、追求美好生活的決心。
熬日子的時代一去不返
“如果沒有省領導和那么多扶貧干部這些年天天奔忙,真不知道像現在這樣的好日子什么時候才能過上。”在岳西縣頭陀鎮梓樹村,村民王貽春現在不僅有了新安置房,還有了農用車和小茶廠。他是村里較早脫貧摘帽的貧困戶,日子過得十分紅火。“跟人合伙開的茶廠,加上幫人家跑運輸拉貨,這兩年每年都有好幾萬元的純收入,現在車貸也還清了,孩子上學也不愁了。”王貽春說,過去那種窩在“窮山”熬日子的情況一去不復返。 2016年11月,省委書記李錦斌深入梓樹村蹲點走訪,與村民同吃共住。他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路上一個不能少,一個不落下。”現在的梓樹村,寬敞的鄉村公路與外界溝通順暢,山中成片的獼猴桃果園、茶樹園以及散養土雞、岳西黑豬,給山外消費者帶來豐富土特產的同時,也讓眾多貧困戶實現大幅度增收。梓樹村已經成為當地的脫貧示范村,也是名副其實的美麗鄉村。
“窮山”變成“青山”“金山”
往前倒推20年,一提到岳西,“大別山區”、“窮”是外界最為直接的評價。而現在的岳西則是“三伏天喝稀飯不淌汗”的旅游避暑勝地,名頭響徹全省。明堂山看杜鵑、石關鄉躲清閑、彩虹瀑布追憶牛郎織女……特別是隨著岳武高速和當地鄉村旅游公路的暢通,岳西已經成為安徽的旅游強縣,并于2016年入選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單。
與此同時,景區還帶動了當地的農家樂、民宿以及農民就業,讓更多人有機會實現自我價值。黃尾鎮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景區崗位用工70%為本地農村勞動力,貧困人口占比約50%,人均年收入3萬元左右。游客服務中心建設農副特產銷售集散中心,為貧困農戶提供自家農特產品銷售攤位30處,幫助增加農產收入。 2017年,全鎮鄉村旅游綜合總收入1億多元,鄉村旅游直接或間接為貧困戶增收1000多萬元,帶動200多戶700多人脫貧。 現在的岳西,正在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轉化為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效益。
全省率先“脫帽”進入倒計時
1985年岳西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貧困縣時,岳西全縣絕對貧困人口24.7萬人、占當時全縣總人口的七成。從1989年開始,岳西縣一直成為省委書記的扶貧聯系點,此后,便開啟了先后8位省委主要負責同志接力幫扶的歷程。
與此同時,安慶市委、市政府也立下軍令狀,出臺定點幫扶岳西清單,市委書記牽頭聯系岳西,5名市級領導每人重點聯系一個鄉鎮,聯系17個貧困村,直接到村入戶,靠前督導指揮。三年多來,岳西創下一系列安徽乃至全國首創:全國首創PPP模式運作光伏扶貧項目,村級光伏電站實現全覆蓋;全省首創農發行扶貧批發貸款5億元,發放扶貧小額貸款16734戶4.939億元;對非貧困戶購買大病醫療補充商業保險,設立重特大疾病政府再救助基金…… 產業、旅游、教育、金融、異地搬遷等扶貧手段齊頭并進,到2017年底,岳西65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發生率降到0.98%,已通過省級脫貧驗收,有望在今年通過國家級驗收,實現在全省率先脫貧摘帽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