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庫訊:從1978到2018,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四十年的歷史。這四十年的櫛風沐雨、風雨兼程、苦難輝煌,讓中華民族終于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讓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到來之際,廬江縣郭河鎮廣大黨員干部通過座談會、報告會、征文和圖片等多種形式,回顧光輝歷程,總結輝煌成就,展示滄桑巨變,熱情謳歌偉大的中國共產黨。
今年83歲的馬塘村老黨員任永龍說:“四十年前,我家住的是草頂土坯房子、照明用煤油燈、喝水要到小河邊挑,現在發生的變化太多了,難以用語言表達。我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見證了發展、收獲了發展、享受了發展,我們要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成果,更加自覺地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樂莊村總支書記吳銀,是有著三十多年黨齡的土生土長郭河人。在他看來,可以將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劃分為四個時間階段,大致勾勒出全鎮改革發展的路徑和走向。
第一階段為1978年至1988年。在“大包干”精神的鼓舞激勵下,全鎮農民積極開展分田到戶,生產熱情空前高漲,“噸糧田”、“萬糧戶”不斷涌現,農民不再為溫飽問題而犯愁,家有存款、戶有余糧,甚至有的家庭還有“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和收音機)。
第二階段為1988年至1998年。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與轉變,特別是“打工潮”的蓬勃興起,廣大農民的目光不再局限于“一畝三分地”,而是把視野投向外面的世界,全鎮至少有四分之一的青壯勞力涌向滬蘇浙等城市的建筑工地、服裝加工廠及家政行業,農民收入來源中新增了“務工收入”重要一項。
第三階段為1998年至2008年。在“打工潮”的影響帶動下,全鎮部分土地出現了代耕代種現象,土地朝著適度規模經營方向轉變,通過土地流轉相繼產生了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規模經營主體,全鎮農田種植的規;、集約化和專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第四階段為2008年至2018年。全鎮分步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田間溝、渠、路、電、林綜合配套,建成了高標準農田7.42萬畝,土地集中流轉率達78%,實現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連、渠相通,旱能澆、澇能排。”
在郭河鎮組織召開的“不忘初心 難忘歲月”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老干部座談會上,老同志們對全鎮發生的變化暢所欲言、如數家珍,他們從自已親身經歷的兩次區劃調整到全鎮經濟、社會、文化、醫療、教育、黨建等六個方面發生的變化,從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改變到廣大群眾精神面貌的提高,紛紛用“翻天覆地”、“日新月異”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大家認為,四十年來郭河鎮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集鎮框架不斷擴展,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2018年,我們迎來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郭河鎮黨委書記周天文表示,今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緊密聯系工作實際,認真做好當前脫貧攻堅、農業結構調整、改水改廁和重點工程建設,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擼起袖子加油干,以優異成績迎接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凝心聚力攜手新時代,繼往開來創造新輝煌。郭河鎮廣大干部群眾一致表示,邁上新征程,要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把發展的眼光放得更遠、把奮斗的腳步踩得更實,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更加優異的工作成績做好本職工作,加快推進鄉鎮振興,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