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庫訊:歲月不居,時光如流,脫貧攻堅又一年;仡2018年,西二鋪鄉以增加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為主線,圍繞解決貧困群眾實際問題,瞄準地方特色產業發力,產業扶貧工作風生水起。
種蔬菜,溫室大棚變身“小康棚”
“多虧了這蔬菜大棚,每月固定發工資,一年務工下來能賺近2萬元錢,還有產業資金的分紅,生活越來越好了。”60多歲的高芳云是西二鋪鄉沈家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她和丈夫身體都不好,早年看病花了很多錢,貧困像揮之不去的烏云,籠罩在他們的頭頂。
年,高芳云將3畝2分地流轉給了永盛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愛英,并在她的園里打些零工,有了穩定的收入,她頭頂的烏云終于消散了。永盛蔬菜專業合作社目前已建成蔬菜大棚3500畝,帶動20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西二鋪鄉像永盛蔬菜專業合作社這樣參與扶貧工作的合作社還有10余家,自2016年以來,共帶動50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種菌菇,扶貧工廠撐起“致富傘”
“2019年,我準備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除了猴頭菇,今年我準備種些其他品種的食用菌,像茶樹菇、大球蓋菇,為更多的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西二鋪鄉沈家村黨總支副書記、菇多豐扶貧工廠負責人沈德華盤算著2019年的種植計劃。
菇多豐扶貧工廠位于西二鋪鄉沈家村,自2018年投入生產以來,每日都能吸納10名左右貧困群眾務工,他們有做菌棒的、有除草的、有采菇的,做得多的一個月可以賺3000多元錢,貧困戶的生活就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
開網店,電商產業造就“新農人”
“我的身體不好,以前種植的蔬菜因為不能及時賣出去,很多都爛在了地里,自從村里開了電商扶貧驛站,我的蔬菜能夠在網上銷售,日子就越過越好了。”1月24日,西二鋪鄉沈家村村民周克華樂呵呵地說。
沈家村電商扶貧驛站是西二鋪鄉著重打造的“電商+扶貧+合作社”的新模式,它是一個集“電商銷售、創業基地、就業培訓、扶貧蔬菜大棚、產業扶貧基地、物流配送”為一體的扶貧綜合服務平臺,為貧困戶提供代銷售、開網店、技能培訓等幫助 。
“讓貧困戶開網店,扶持他們通過電商脫貧致富,是一件令人振奮的事。”沈家村村書記王光輝驕傲地說。
。ㄎ鞫佮l 韓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