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庫訊 安徽省蒙城縣漆園街道地處縣城北郊,南依渦河,北枕淝河,國道237,省道305貫穿其間,地理位置優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杰地靈,是一代先哲莊子的故里,著名的漆園舊址,莊子祠堂就座落其境內,內陸交通便利,以其獨厚的文化底蘊成為蒙城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精準扶貧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開發扶貧戰略的重大調整,光伏扶貧則是精準扶貧中的一項重要舉措,而光伏農業精準扶貧則是將光伏技術應用于農業同時和精準扶貧結合起來,以實現“造血式”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之一。漆園街道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經濟社會建設和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突出位置來抓,使光伏扶貧結出了豐碩之果。
漆園街道一班人慧眼識珠,依托地處城郊區位優勢,積極招商引資6億元,在縣道花園段流轉土地1766畝,由青島昌盛日電公司于20I6年7月建設了40兆瓦光伏發電站。實施光伏發電,光伏農業科技大棚、溫室頂部安裝太陽能發電板,溫室內發展設施農業,太陽能發電源源不斷轉入縣電網,這樣以來不斷緩解了供電不足的問題,同時與產業扶貧、農業開發、休閑觀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工業反哺農業,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三舉措做好土地流轉,確保企業如期落地
一是加強學習,領會精神。街道辦事處通過研究成立了協調組織,認真學習了《農村土地流轉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和文件精神,明確了流轉流程等。二是深圳調研,摸清情況。為做好土地流轉工作,街道辦事處和花園村兩委干部細化了方案,召開了村組干部會、黨員含、群眾代表會,了解了群眾的意愿,并結合群眾意見通過和企業兌接,制訂了切實可行的流轉方案。三是廣泛宣傳,充分發動。為調動廣大對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制訂了宣傳方案,為群眾提供土地政策、信息傳遞、流轉方式、法律咨詢等方面的服務,為切實保護當事人雙方的合法權益,幫助農民用活土地承包使用權,提高土地生產經營的經濟效益,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助力脫貧攻堅。
優化投資環境,營造親商氛圍
漆園街道辦事處一班人清醒地認識到,“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產業扶貧是關鍵,招商引資是基礎”。鄉鎮要發展好,經濟就要好,提高經濟發展勢在必行。招商引資是一輛高速列車,行駛好招商引資這輛高速列車,我們就必須進一步提升理念,牢固樹立“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思路,立足資源稟賦,健全完善招商引資工作責任體系,用責任傳導壓力,用壓力推動落實,搶抓機遇,積極創新招商引資舉措,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招商引資步伐,在政策落實中,許諾的優惠政策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在企業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給招商引資企業吃下了“定心丸”,通過招商,引進了青島昌盛日電公司在漆園街道花園村落戶創建了蒙城縣光伏示范園。與此同時,全力做的流轉土地過程中的各項工作,確保了企業安心落地安家。
在街道辦事處和花園村的共同努力下,企業如期落戶花園村,標志著光伏科技與現代農業“接軌”成功,也標志著漆園街道圍繞“中央一號文件”,積極發揮比較優勢,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溝又一次大膽嘗試。蒙城光伏農業示范園于2016年7月正式開工,總投資6億元,占地1766畝,裝機40兆瓦的光伏發電站建成后,公司又把光伏農業大棚采取太陽能發電與設施農業有機結合,在新建的農業大棚南面棚頂上安裝太陽能電池板,實現棚頂光伏發電,棚內設施種植,光伏精準扶貧等一二三產有機結合的綜合性科技示范園區,通過光伏發電實現工業反哺農業,以光伏設施大棚為載體,實現園區清潔能源利用,現代農業科技展示,農業創客、精準扶貧、循環農業聯動發展的“四位一體”的新型農業產業綜合體。
發展休閑農業,帶動鄉村振興
休閑農業是利用農業景觀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也是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園區通過流轉土地先后建設291棟農業設施大棚,占地627.39畝,其中展示區建有玻璃溫室大棚、聯排棚、復合棚、冬暖陰陽棚各1個,占地13.39畝,生產區建有鋼構溫控連體智能棚86個,占地400畝,鋼構冬暖陰陽棚40個,占地56畝,鋼構春秋溫室大棚161個,占地158畝,園區以蔬菜、果樹、中藥材、瓜、食用菌生產為基礎,同時做花卉研發繁育。
在綜合性的休閑農業區,游客不僅可以觀光采摘,體驗農耕,了解農民生活和享受鄉土情趣,園區管理員孟帥說,自園區創辦以來,每天都有許多市民到此觀光,周末、節假日游人攜妻將雛,呼朋喚友到園區體驗農耕文化和特殊鄉土氣息的人特別多。孟帥感慨地洗,黨中央一號文件把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力脫貧攻堅有機結合在一起,放在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下一步園區將做深做實休閑觀光旅游,孟帥如是說。
制訂五項措施,“造血型”精準扶貧
一是 園區流轉土地租期為8年,從2016年6月1日至2024年5月31日,每畝按400公斤小麥的價格計算(租金計量方式按國家保護價),在每年6月15日前支付下一年度的土地流轉金,涉及到侯莊、花東、花西、徐張莊、郁油坊、四里陳、龐莊七個自然莊,其中貧困戶36戶,151人,土地182.7畝,土地的流轉,解決了一部分無勞力戶、貧困戶、低保戶種地收耕難的問題,同時,減少了因災害帶來的損失,降低了農民經營風險和生產投入,從而增加了土地流轉收入,還能到園區務工增收。凡進園區務工都免費培訓,實現在家門口就近就業增收。解決了留守老人、貧困群眾就業問題,通過授之以漁,提升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為早日脫貧提供了保障。二是科技扶貧和代耕代種扶貧,。由縣科技局牽頭,園區與漆園街道黃寨村4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蔬菜大棚認領或代耕代種協議書,免費提供給貧困戶認領,認領期二年,公司負責農產品銷售,種植風險和市場風險全部由公司承擔,取得到潤在扣除公司所支付的必須費用后,確保實現貧困戶戶均年增收1500元。三是參般分紅扶貧。2018年花園村投入專項資金50萬元,作為股份,保底分紅,年回報率6%一8%,折股量化到31戶貧困戶,每戶平均年可分紅1100元以上。四是就業創業扶貧。通過吸收貧困群眾就近入園務工或創業,使其獲得工資性收益和創業收入,目前已吸納8戶貧困群眾就業,年人均入園收入達1.5萬元。五是提供技術培訓平臺和優惠政策扶貧。園區為農戶提供農業產業工人,承包人等崗位,開辦農業創客空間,對有意愿的貧困戶進行培訓,注入金融支持,探索成立合資公司,幫助村民實現從產業工人到承包戶再到創業者的“三級跳”。
采取“二四四”模式,吸納志者創業
園區以光伏設施農業大棚為載體,展現先進農業設施,技術品種和運營模式,引導帶動當地農業產業升級。園區設立公正服務平臺,建設農業創業孵化器,通過租賃、合資、合作等不同形式,引入龍頭企業和合作社,采取“二四四”生產模式,即園區的土地20%用于農業創客孵化和科技示范,支持返鄉農民工、大學生和科研人員返鄉創業,40%用于園區自營實體發展,40%與園區所在地農業龍頭企業、種植大戶等合作發展本地特色經濟作物。
創新扶貧模式,引導群眾更新觀念
引導幫助貧困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教育他們“幸福是靠勤勞的雙手奮斗出來的”,不要“靜座家門口曬太陽,就等政府送小康”,引導他們提高自我勤勞脫貧的內生動力,樹立自主擇業、就業的觀念,樹立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就業觀念。
進一步發揮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支撐作用,拓寬貧困群眾的增收途徑,推動貧困群眾早日實現脫貧。通過政府引導,圍繞產業扶貧,園區制訂了產業扶貧“五項優惠政策”,為貧困戶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采取典型引路的辦法,進一步增強貧困戶的自身“造血”功能,支持他們自主建設生態好,效益高,質量優,品牌強的特色農產品生產,重點做好中藥材、無公害蔬菜、食用菌、甜瓜、果樹、菊花等風險小、見效快的種植業,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轉變思想,提升了農業科技水平和自我脫貧的覺悟。
2019年12月I3日上午,記者來到光伏電站采訪,年已70歲的太山村廟灣村民組留守老人郁振強告訴記者,每天在園區內澆澆花卉苗木,打澇蝦池內雜草,一天八小時60元,又不怎么累,還能掙幾十元,夠生活的了,在中藥材種植區,只見30多名老年人都在熱火朝天的為丹參刮皮,廟灣村李瓦房村民組71歲的李金民和老伴告訴記者,他在家里無事做,感覺無聊,就來到這里,每天和工友們聊了天,感覺生活特別充實,在溫室大棚內為丹參刮皮,按件記資,多勞多得,一天兩個人也能掙100多元,每天還開開心心的何樂而不為呢。
園區會計孟帥告訴記者,青島昌盛日電光伏電站每逆發電4400萬度每,極大的緩解了了供電不足的問題,還解決了留守老人、留守婦女、貧困群眾就業難的問題,使他們在家門口就實現了就業增收的夢想有力的助力了蒙城縣的脫貧攻堅又快又好發展,為決戰決勝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有力支撐。